北京的香会组织与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
姓名:吴效群,
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
摘要:
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博士学位论文(原题目《北京的香会组织与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1998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妙峰山是北京下层民众建立的宗教信仰中心。处于政治中心的北京下层社会民众,生活中感受最强烈的是政治上的压力。清代时,下层民众借助于传统的碧霞元君信仰,建立了自己的香会组织,制定了行香走会的制度——会规,并在每年春季的妙峰山庙会期间,模仿帝国的政治权力制度,以发泄现实生活中政治的高压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在享受着僭越帝国的政治制度快感的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自己社会的“政治活动”——“抢洋斗胜,耗财买脸”,竞争社会声望,形成民间权威。在中国传统社会,声望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它是财富的替代物,又比财富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晚清时,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清王朝被迫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上下层社会联系渠道不多的情况下,清政府认同并篡有了北京下层民众的文化资源——妙峰山的碧霞元君信仰及其香会组织,以此来达到控制民间社会的目的。皇朝的支持和参与,煽动起下层民众更大规模的行香走会活动,以致形成北京香会史上的一个活动高峰期。但这项原本纯粹的民间文化活动,性质却发了改变,邀取皇宠成为此一时期香会活动的主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妙峰山传统文化活动又得到了复兴。但现代化进程中的妙峰山“传统”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一项举措;妙峰山传统文化活动的主体——北京的花会(香会)组织,性质也发生了基本的改变,从对社会声望的角逐转变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关键词:妙峰山、香会、碧霞元君信仰
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博士学位论文(原题目《北京的香会组织与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1998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妙峰山是北京下层民众建立的宗教信仰中心。处于政治中心的北京下层社会民众,生活中感受最强烈的是政治上的压力。清代时,下层民众借助于传统的碧霞元君信仰,建立了自己的香会组织,制定了行香走会的制度——会规,并在每年春季的妙峰山庙会期间,模仿帝国的政治权力制度,以发泄现实生活中政治的高压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在享受着僭越帝国的政治制度快感的同时,他们也在进行着自己社会的“政治活动”——“抢洋斗胜,耗财买脸”,竞争社会声望,形成民间权威。在中国传统社会,声望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它是财富的替代物,又比财富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晚清时,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清王朝被迫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上下层社会联系渠道不多的情况下,清政府认同并篡有了北京下层民众的文化资源——妙峰山的碧霞元君信仰及其香会组织,以此来达到控制民间社会的目的。皇朝的支持和参与,煽动起下层民众更大规模的行香走会活动,以致形成北京香会史上的一个活动高峰期。但这项原本纯粹的民间文化活动,性质却发了改变,邀取皇宠成为此一时期香会活动的主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在政府的扶持下,妙峰山传统文化活动又得到了复兴。但现代化进程中的妙峰山“传统”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一项举措;妙峰山传统文化活动的主体——北京的花会(香会)组织,性质也发生了基本的改变,从对社会声望的角逐转变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关键词:妙峰山、香会、碧霞元君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