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节日与性别——黄河九曲灯仪式中的性别角色与分工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姓名:赵晓双, 导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本文是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民俗与性别研究系列之三:民间节日与性别”的子课题。本文重点研究山西省北部乡村和京郊的传统黄河九曲灯活动。本文是在澳大利亚人类学者贺大卫(David L. Holm)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就晋北、京郊两地的黄河九曲灯进行的田野回访性调查,主要以山西省定襄县河边三村、山西省朔州平鲁区下木角村和北京怀柔沙峪村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对从前民俗学界较少涉及的节日民俗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贺大卫较少涉及的仪式表演过程,特别是其中的女性活动入手,进一步分析这一节日民俗活动的内涵,并对其现代传承与社会变迁情况进一步补充。在前人的研究中,黄河九曲灯一般被界定为男性组织活动,其实女性民俗也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因而,本文以此为入口,尝试通过对三个村庄黄河九曲灯中性别参与的详细描述,挖掘其民俗文化内涵,进而了解当地节日活动中性别选择、性别角色和性别分工的状况和意义,揭示节日民俗活动中性别分工与当地日常生活性别分工之间的关系,以便对黄河九曲灯活动有更全面的认识。在材料的使用上,本文适当采用了贺大卫及国内其他学者的田野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同时主要运用本人在山西和京郊乡村的田野调查资料,并进行对照考察来展开分析和研究。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前人的研究多注重于黄河九曲灯的灯场造设和表演过程的描述及其静态分析,与本文的研究角度不同,但是,这些描述和研究为本文的进行提供了资料和理论铺垫。本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出发,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黄河九曲灯中的活动人群进行详细描述,重点考察黄河九曲灯这一节日活动中的性别民俗。全文共分七部分,分别为绪论,正文四章,结论,附录。第一章,“黄河九曲灯民俗概述及其在性别视角下所呈现的民俗特征”,从性别角度对黄河九曲灯的民俗特征作一概括。第二章,“黄河九曲灯准备活动中的性别选择”,对黄河九曲灯准备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的性别选择进行考察。第三章,“黄河九曲灯仪式进行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对黄河九曲灯仪式进行过程中的秧歌队及参与村民的性别角色扮演进行描述和分析。第四章,“当地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分工与节日民俗的关系分析”,将当地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分工与节日民俗活动相比较,并对黄河九曲灯活动中的性别民俗涵义进行阐释。全文通过对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的黄河九曲灯活动中性别民俗的描述与分析,将之与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分工习俗相联系并进行比较,指出当地节日民俗活动中的性别习俗是日常生活中性别分工的集中表现,也是当地村民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过程。本文从性别视角对黄河九曲灯的调查分析,希望能从资料上和一定的民俗分析上,对贺大卫的已有研究作以补充,也对节日民俗活动中女性民俗研究做些补充工作。本文的结论是,黄河九曲灯是当地正月十五最热闹的节日仪式活动。男性和女性的分工协作和参与,使活动得以顺利、稳定地进行,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意识在活动中得到加强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