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研究, 姓名:西村真志叶, 导师:万建中教授

摘要:
本文是针对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体裁特征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而言,这里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是指作为文艺的民间幻想故事叙事文本,以从不同层面反映中国民间幻想故事整貌的四部故事集、以及个人第一手资料为蓝本。本文在全面吸收瑞士民间童话研究者麦克斯.吕蒂的民间童话样式理论和其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以把握民间幻想故事和其它民间叙事体裁之间的界限,读出其特定问题所蕴含的意味。 除绪论外,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民间幻想故事基本文体现象的阐明。其中包括,素材的选择与形成(第一章)、重复与对比(第二章)、平面性叙述法(第三章)。关于这些个别的文体现象,国内至今缺少集中的讨论,有些论述中还存在商榷的余地。本文便把这些个别文体现象视为幻想故事的文体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且对那些存在问题的观点做了重新检讨和修正补充工作。 第一部分所分析的个别文体现象,分别为幻想故事添加了不同于其它体裁的个性。尽管如此,这些文体现象在幻想故事中并非独立存在。它们聚集在幻想故事这一名称之下,共同塑造出幻想故事的文体。第二部分作为本文的结论,首先把前面单独分析的个别文体现象相结合,根据它们共有的文体效果,从总体上思考了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本文认为,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是相对于“写实性”而言的“非现实性”。文体的“非现实性”和内容的“幻想性”相呼应。二者均是幻想故事的“幻想”所在,共同为幻想故事提供被称之为幻想故事的依据。假如我们主张幻想故事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幻想故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文体特征?本文基于民间童话样式理论,把传承人特定的心理需求视为形成特定文化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本文也并不否认口头传承的技术性需要对文体所产生的影响,认为正因为某种来自传承人特定心理需求的文体,同时又符合口头叙述的实际需要,幻想故事作为口头传统,才能够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深受传承人的喜爱。另外,关于文体的保持和变异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也做了一定的解释。文体是由集体传承的特定讲述方式,具有作为制度的一面,认为幻想故事的文体将在讲述人的能力和听众要求的一致或妥协中得以保持。文体的变异,也是今天幻想故事仍然活跃在人们口述中的证据。由于论题的关系,本文只是指出了资料中较常见的具体变异现象和变异倾向,并且贯彻自己的理论立场从传承人的心理需求中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第三部分是附录。由于国内尚未有译文,本文在附录部分,对吕蒂和民间童话样式理论做了一些简介。另外,翻译了吕蒂针对普罗普结构分析而撰写的一篇论文,据此梳理了体裁学研究领域文体研究和结构分析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