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风俗通义》的风俗观研究——兼论《风俗通义》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价值, 姓名:王素珍, 导师:万建中教授

摘要: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民俗学、历史学等多种方法对《风俗通义》所承载的风俗事象、民俗意蕴加以阐释,对其所体现的风俗观念、信仰观念加以考察与评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系统、全面地探究并揭示该书在民俗学史上的学术地位、理论意义。全文共分六部分,首设绪论,末有附录,正文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风俗通义》特殊的成书时空及作者自身的特定际遇、独特的学识、旨趣等背景材料,为探讨该书的历史定位、学术意义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事业。第二章,重点从《风俗通义》全书的题旨来分析隐匿其后的“风俗”观——“风俗”概念、范围、内涵及其在“风俗”研究史上的意义。并就从“采风问俗”到“辨风正俗”的风俗观探讨了风俗意蕴的演进。笔者以为:“辨风正俗”是应劭基本的风俗观,但不是作者风俗观的全部。第三章,主要从《风俗通义》的风俗分类及叙述体例来回答全书的性质及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应劭通过分门别类,方以类聚构建了自己一整套相对完整的风俗体系。“俗说”在《风俗通义》中出现频率相当之高,本文认为:俗说在该书中是以一种叙述方式、叙述体例出现的。第四章,尝试从信仰层面出发,对《风俗通义》某些篇章呈现的风俗事象、民俗生活进行具体的、个案例析,探讨各阶层、各群体民俗信仰的异彩纷呈以及这种纷乱下貌离神合特点。民俗信仰的三个层面彼此相对独立而又共处互动,折射出国家——民间社会的彼此矛盾、冲突而又相互牵制、依赖这样一种并行不悖的关系。 综上所述,《风俗通义》的风俗观有其时代典型性,更富有特殊性。不仅秉承、沿袭、发扬了我国传统风俗观,对我国后世风俗观的发展亦有着深远、绵长的影响,其倡导的文献风俗、历史风俗传统以及风俗分类观在后来及当下风俗、民俗研究中仍不断被回顾并推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