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族谱与村民的记忆, 姓名:华智亚, 导师:刘铁梁教授

摘要:
族谱从上层社会沉降并扩布到民间后,在民间社会繁荣发展,相关习俗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众享用并传承的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族谱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既有的研究大多只是客位的文献分析,对于族谱在普通民众的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及其对普通民众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似乎涉及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宗族村落-塘村-的个案考察,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希望在借鉴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关注族谱、村民的记忆、民俗生活以及村落社会之间的关系。塘村是唐氏宗族的一个分支,离唐氏宗族的中心比较遥远,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宗族村落。但在经济生产、居住格局、岁时节日、人生仪礼以及民众信仰等方面,传统的塘村都有着宗族村落的特色,体现出整体化的特点。塘村是唐氏宗族的重要组成村落,但普通的塘村村民与宗族的接触不多,宗族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所以,村落中的族谱成了塘村人对宗族的直接感知。在过去,塘村的族谱有公共的族谱与私人的族谱之分。公共的族谱有着一套保存制度,并且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村际交往中得到应用。 “破四旧”运动中,塘村的族谱被毁,老族谱逐渐退出村民的日常生活。1990年代初,塘村又被卷入一场族谱重修活动。经过动员,村民们参与了这场重修活动,族谱得以重修。但重修后的族谱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重新融入村民的民俗生活。村落社会也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传统的一体化的村落正日趋单体化。通过对塘村老族谱及相关习俗的考察,发现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是宗族组织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普通村民来说,族谱还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村民个人及家庭的记忆、对远祖的记忆,同时也承载着村民们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并通过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而使得这种集体记忆得以维系并传承,进而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塘村的重修族谱活动则是一场集体的回忆活动。这也证明了族谱的内容只是对历史的记忆,而不是对历史的记录。族谱对记忆的承载与维系功能又受到民俗生活的制约,民俗生活为族谱记忆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一种社会框架或者说社会环境。当民俗生活发生变迁时,族谱可能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载体,无法真正承载并维系村民们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