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寺庙大杂院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以北京西四北三条隆长寺为个案, 姓名:周锦章, 导师:萧放教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本文重点研究北京内城寺庙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社会互动,尝试以清《乾隆京城全图》中所覆盖的胡同街区为线索,以考察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三条胡同的隆长寺为个案,使用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档案材料,探讨北京寺庙与北京市民所共处的信仰空间、行政空间以及世俗生活空间,指出三者的关联与互动。主要从寺庙的历史变迁切入,试图透视从民国至今,在寺庙这个各种社会关系共存的空间中,国家、寺僧和普通住户三方力量的存在形态、功能和历史变迁,并从这一角度,拓展民俗学中信仰民俗领域的研究。全文共分五部分,首设绪论,正文共三章。第一章,寺庙、大杂院与信仰空间。介绍隆长寺修建和继承的历史概况,对宗教信仰空间的传承者——寺僧做具体描述,对神圣化的基础——寺庙经济进行分析;第二章,从民国时期政府对庙产的登记与管理、1949年后政府对寺庙的接管与大杂院的形成的角度出发,探讨政府管理的介入与隆长寺的逐步转型,重点阐释宗教信仰空间与行政空间的叠合;第三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着重考察隆长寺的住户类型以及寺庙大杂院的日常民俗与社会管理,分析隆长寺文化空间的整合方式,即信仰空间、行政空间与世俗生活空间的叠合。末附结论,及附录和插图目录。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从隆长寺出租僧舍到变成大杂院的百年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寺庙与住户相关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空间。在北京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它被切割为信仰空间、世俗生活空间和行政空间三部分,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上运作。在隆长寺大院各种社会关系共存的环境中,国家、寺僧和普通住户三者力量的存在形态、功能和历史变迁共同构成了隆长寺独特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