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姓名:萧 放, 导师:钟敬文教授

摘要:
  萧 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的第一部岁时民俗志,它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作者宗懔为南朝梁人。本书以《荆楚岁时记》为文本,研究它在中国民俗学史、中国民俗史上的独特贡献,以及它在记录中国民众时间观念演变史上的重要价值。论文围绕着《荆楚岁时记》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其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从五个方面予以论述:一、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荆楚岁时记》的作者、注者及版本情况作系统的考订。二、将本书放在历史时间与地域空间的确定位置上,进行文化考察,探讨了本书出现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认为在秦汉帝国崩溃之后,六朝民众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民众注重个体情味,地方文化观念凸现,民间著述兴起,《荆楚岁时记》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私人著述。三、论文将《荆楚岁时记》视作民众时间观念的文本,认为中国一向有时间记述的传统,古代的《月令》是时间进程的政令性叙述,六朝时期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统的政令性时间叙述中断,传统月令被新兴的地方岁时记代替。岁时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记述了地方民众的时空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时间叙述性质,从王官之时到百姓日用之时,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四、《荆楚岁时记》作为中国第一部岁时民俗志,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发凡起例的开创意义。中国民众有着很强的时令观念,岁时民俗丰富多彩,岁时记的著述体例为岁时民俗的记录提供了适用的记述方式。从《荆楚岁时记》的著述体例与记述原则中,提出关于传统民俗志的若干认识。五、六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代,作为地域民众岁时实录的《荆楚岁时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众生活的真实图景;因此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料,从中发现民间社会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荆楚岁时记、岁时民俗、民俗学、中国民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