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建筑牺牲型故事与建筑民俗, 姓名:韩 冰, 导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本文是教育部大学数字博物馆项目、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数字信息资源与管理条件支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合作项目“数字故事博物馆”的文本库子课题。本文是作者在参加研究生团队项目的基础上,扩大收集文本资料、进行田野调查而完成的。   本文主要研究建筑牺牲型故事,在共享“数字故事博物馆”项目中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电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的学术目标,适当扩大到历史文献、地方志、碑刻档案和现代出版物中的故事资料与仪式资料,同时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相关民间故事与建筑民俗。个人在参加项目的文本库、节日库资料搜集、整理的工作基础上,尝试运用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理论,辅以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的理论,对建筑牺牲型故事和相关的建筑故事以及建筑习俗进行研究。以母题要素提取和描述为主,部分涉及故事历时性的传承演变,并尝试结合相关故事流传地的社会史和田野调查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了建筑牺牲型故事与建筑故事、建筑民俗、建筑仪式之间相互解释、相互丰富、相互解构的密切关系。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有“绪论”,末有“结论”,另有“附录”六种,正文共三章。第一章,对建筑牺牲型故事的母题进行描述,包括建筑空间类母题、建筑工匠类母题、建筑技术类母题、建筑知识类母题和建筑仪式类母题。第二章,论述建筑牺牲型故事在各种标准下的分类及其特征,分别是文本分类、地区分布和建筑分类。第三章,结合田野调查报告,着重分析建筑牺牲型故事与建筑故事、建筑民俗直接的关系,还包括了建筑分类和建筑技术知识等多个层面,并对相关的建筑行业术语进行了解释。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建筑牺牲”型母题直接或隐晦的出现在建筑故事中,反映出民间故事与仪式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重解和反用的关系。通过对建筑牺牲型故事文本类型、地区分布等特征的分析,证明了故事流传、变异过程中会附加地方文化内容。最后结合田野调查,将建筑故事与建筑民俗做实证性的对比研究,并加入建筑牺牲型故事涉及到的长城、都江堰、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世界文化遗产,以民俗学的视角对其文化价值进一步阐释,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保护应当注意与其物质依托文化遗产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