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民间文艺学--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的程式句法研究, 姓名:朝戈金, 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三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专著一等奖。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理论层面,其核心是对史诗演唱文本的理解;另一个是分析的层面,其核心是对具体文本中语词——句法形态功能的分析。而史诗文本问题,是论文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中相互结合的交叉点。就理论层面而言(起首至第三章),论文以蒙古史诗(特别是《江格尔》)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史诗田野作业作为描述和阐释史诗传统的出发点,对史诗研究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提出见解。这些问题包括:(1)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口头史诗中的“口承性”问题;(2)史诗文本的大致种类和它所具有的基本属性;(3)史诗文本与演唱语境的关联;(4)给定的文本与整个传统的关系;(5)史诗研究的方法论——田野作业问题、文本分析模型问题等;(6)在从基本理论阐述过渡到具体操作时,提出史诗文本的互文性问题,交代如何由具体案例中说出抽象类型,说明由单个文本投射整个史诗传统的合理性问题。第四章到结尾是分析层面:论文在研究中广泛参照了国际上史诗学晚近的理论成果——“口头程式理论”(又叫“帕里—洛德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 or Parry-Lord Theory)、“民族学诗学”(Ethnopoetics)和“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的内核,同时以民俗学视角为出发点,以蒙古《江格尔》史诗集群为主要分析对象,以作者亲历的田野作业为理论预设的前导,因而本论文所追求的,是理论与分析相结合,是宏通思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是一般诗学理论与具体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学术道路。
  关键词:口头史诗、程式句法、《江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