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清宫造办处与相关北京珐琅行业知识传承民俗志, 姓名:毕传龙, 导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本文重点研究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和相关北京珐琅行业的行业知识现代传承与民俗,以清代中叶至民国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运用民俗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交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辅以数据库方法,对清宫造办处珐琅作与相关北京珐琅行业手工技艺知识(含民俗)的现代传承企业与传承人,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造办处档案、北京政府现代档案、珐琅作老字号企业档案、北京明清地方志和民俗志史料等,主要使用作者从事田野调查4年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中华老字号北京市珐琅厂为企业行业个案,拓展调查老天利的传统珐琅作坊,与北京工美行业等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对清宫造办处传统手工珐琅作与相关北京珐琅工匠的行业知识现代传承,开展全面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传统珐琅作手工行业知识传承民俗志,阐释这一行业的行业知识内涵,探讨这类手工行业知识传承的社会环境、物质载体、文化机制、民间组织、手绘画稿、工具谱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等,较为深入地探索这种手工行业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方法。本项研究可以丰富我国民俗学中的城市民俗学分支研究成果,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北京首都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传统手工行业老字号的企业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也都有明显的社会现实意义。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手工行业知识传承是传统手工行业流传后世的重要渠道。手工行业知识传承的内核部分是口头传统,其技术活动在文化形式(包括大量民俗文化活动)中完成。一般认为,这种行业知识有相当的封闭性,其实这种行业知识正是从工匠内部视角叙述和传递手工艺技能与产品样式的内部特征。在历史档案和地方文献难以提供工匠视角和实际口传操作知识的情况下,还要依靠大量的田野作业去获得这种资料,因此对工匠传承人的田野调查是十分关键的,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研究理念。在这方面,民俗学能发挥独特作用。
  本文的整体工作由纸介论文、田野调查报告集和数据库三部分构成。
  本文是纸介论文,共分四部分,首设绪论,末置结论,附录六种,正文五章。在正文部分,第一章,梳理清宫造办处传统珐琅作坊的历史档案、现代政府档案、北京地方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等,将清宫造办处历史档案与科技史文献中的珐琅作相关记载进行比较,探讨清代中叶和民国时期传统珐琅行业的内部知识及其内涵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基本问题。第二章,讨论清宫造办处传统珐琅作和相关北京珐琅业的行业知识现代传承个案,分三种,一是企业行业,以北京市珐琅厂为例;二是作坊行业,以老天利为例;三是工美行业,以北京珐琅行工艺美术大师中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例,指出珐琅作行业知识传承工匠群体、工匠个体与工匠组织方式的多样性。第三章,揭示珐琅行业现代传承知识的特殊知识部分,如工匠画稿,指出工匠画稿是行业知识的组成部分。第四章,揭示珐琅行业特殊传承知识的另一部分,如工具的使用知识,阐述工匠工具在行业知识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呈现珐琅行业知识传承在操作实践过程中的知识。第三、四两章通过描述和研究工匠画稿与工具谱系两部分的特殊知识,具体解释珐琅行业在知识传承上的行业特点。第五章,描述清宫造办处和相关北京珐琅行业文献与田野资料的数据库建立过程、结构和人文数据处理要点,梳理在数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编制专题数字辞典。
  全文共38万余字。
  关键词: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手工行业知识,田野调查,民俗志,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