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防灾减灾建筑民俗资料分类整理与调查报告, 姓名:刘梦颖, 导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本文属于民政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的初期成果之一。在总项目框架下,本文以水灾区、旱灾区、台风区和地震区这四个全国主要灾种区域内的建筑民俗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水灾区、旱灾区和台风区为重点调查范围,从中国民俗大系系列丛书中获防灾减灾建筑民俗数据298条,并结合本人在广西、湖南、福建、河北和北京个案点所获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从民俗学和自然灾害学的双视角,对这批民俗资料做数据分类和分析尝试从民俗学的角度探讨民居建筑民俗与防灾减灾的关系,构建民间防灾减灾知识体系提出民间防灾减灾知识体系的科学依据与实用性,拓展民俗学的民居研究内容,并为民俗学参与防灾减灾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论和附录四个部分。正文分三章。第一章,在地理学者划分的全国主要灾种区域内,对民俗学者编撰和描述的建筑民俗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第二章,使用水灾区、旱灾区和台风区的田野调查点资料,分析民众对自然和社会灾害风险源的认识和理解,呈现防灾减灾建筑民俗的内容和民间防灾评估的办法;第三章,尝试梳理不同灾种区域和城乡防灾减灾建筑民俗的共性与差异。附录提供本人田野调查个案点地理分布示意图、调查日志选录、调查报告样本、部分调查照片,以及关于爱沙尼亚谷仓房的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本文的初步结论如下。第一,与自然灾害的地域性分布相似,我国主要灾种区域的防灾减灾建筑民俗也存在地域性差别。通过分析各灾种区域的选址民俗、选材民俗、盖房民俗、建房仪式歌谣、地方传说故事和居民灾害经历,可对防灾减灾建筑民俗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第二,在区域灾害系统视角下,民居建筑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优秀防灾减灾建筑民俗对灾害的脆弱性有削弱作用,蕴含着人们理性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人们度过灾害过程的积极精神文化。总结不同灾种区域内的防灾减灾建筑民俗,可以总结历史,继承优秀民俗传统,也有助于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展开。第三,本文的调研范围覆盖乡村和城市,城乡防灾办法有差异。在城市和城市群,建筑防灾减灾工作更复杂,自然灾害与社会灾害带来的后果更严重。本文认为,正确利用防灾减灾建筑民俗,有利于政府降低防灾减灾成本,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