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水利传说研究--以山陕旱作乡村社会水利传说为个案, 姓名:庞建春, 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

摘要:
  庞建春《水利传说研究——以山陕旱作乡村社会水利传说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
  论文研究山西和陕西两省干旱地区农村流传的,与农田水利、农耕灌溉和人畜饮用水有关的民间传说,以及围绕传说所发生的水利工程管理、祭祀和信仰活动,以及与传说相关的民间用水习惯和用水事件等。论文选择山西中南部和陕西关中地区的三个旱作乡村社会为调查点,以田野资料为主,参考使用地方文献,重点考察不同类型村社组织中的水源传说、分水传说和求雨传说的传播方式和社会功能;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这些传说与当地民间水资源管理不可分割的意义,以及从这种角度看民间精神文化事象与民间物质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
  全文首设绪论,尾置结论,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山陕旱作乡村社会与水利传说的类型”,介绍论文田野调查点,从社会形态层面照顾到不同缺水状况下形成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同时,从文本叙事类型角度展示三个田野调查点所在地水利传说的总体面貌。第二章“杜庄村马刨泉传说研究”,以杜庄村作为有灌溉用水半干旱村落类型的代表,结合地方志和水利碑文献,考察当地马刨泉传说的形成和流传对维护杜庄村水权的作用,进一步从传说叙事模式的角度讨论以马刨泉传说为代表的水源地传说特征。第三章“四社五村陪嫁水传说研究”,以四社五村作为只耕不灌、仅能维持人畜饮用水的严重干旱村落类型的代表,以口头访谈为主,结合民间水利碑册文献,针对当地建立和维护特定村落地位和村落关系中依靠的传说解释,研究分水传说的叙事类型和社会功能。第四章“蒲城尧山圣母传说研究”,以尧山十一社作为灌溉用水和饮用水都存在不足的干旱村落类型的代表,针对当地流传有关尧山圣母来历和显灵的口头传说,结合地方志和庙碑文献,联系相关祭祀仪式和风俗活动,考察以求雨为主题的尧山圣母传说在干旱村落中的传播途径和社会功能。综合三个个案的研究,论文提出,山陕旱作地区农村水利传说的核心内容,是描述村落群体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历史活动,包括现实性的和象征性的两种。这些传说的文本内容以及形成和流传方式,都展示出维系和巩固不同水资源利益集团与所在地乡村社会地位和权威的制度化功能;地方文献,尤其是山陕基层社会使用的水利碑册,以及围绕水资源管理进行的祭祀性仪式活动和相关风俗,是研究这些传说所必需分析的重要上下文。
论文抓住水利传说与当地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密切联系,通过田野作业,获得包括水资源环境类型、水资源管理方式和传说表达方式等民俗志文本,由此理解水利传说在当地人生产生活中的叙事本质,展示出从传说这类民俗精神文化研究途径研究物质文化的可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山陕旱作地区、乡村社会、水利传说、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