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抗战至新中国初期民间文艺文献民俗志(1937-1959年), 姓名:谢开来, 导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民俗学、民间文艺史和民俗志的理论与方法,以抗战至新中国初期现代民间文艺文献史为研究对象,以抗战时期至新中国初期为研究时段,以战争时期急需社会动员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化建设环境下民间文艺的社会应用为研究重点,以这个时段内出版的民间文艺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结合使用民间文艺元素的通俗文艺或剧场舞台文艺的相关文献材料,同时加强田野调查,搜集整理老一辈文艺家当事人的口述志材料,进行现代民间文艺史的断代研究,撰写专题文献民俗志。本文的研究突出两个结合:一是将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初期这两个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建设的关键时期结合起来,在对解放区革命文艺、国统区抗战文艺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民间文艺的综合讨论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民间文艺思想从酝酿期到成熟期的历史过程进行整体考察;二是根据抗战时期到新中国初期的实际情况,将民间文艺与通俗文艺和剧场舞台文艺结合起来,讨论民间文艺对通俗文艺和精英舞台文艺的贡献,以及通俗文艺和精英舞台文艺对民间文艺的提升作用等,并从种种不同的关系中,思考民间文艺在现代文艺学史发展中的位置。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说,可以推动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在社会应用方面,能够为保存和弘扬革命文艺遗产提供新资料,并能对繁荣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起积极推动作用。本文的研究由纸介论文、田野报告集和数据库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为其中的纸介论文部分,包括绪论、正文、结论和附录。正文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抗战前民间文艺文献的搜集活动和社会应用,讨论这一时期民间文艺学搜集活动对于抗战时期、乃至对新中国初期民间文艺发展影响。第二章,探讨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文艺文献及其社会应用,描述抗战时期民间文艺文献的体裁分布,这些体裁在该时期内的形式与内容特点和功能,讨论抗战背景下知识分子对民间文艺的吸收和应用,与该时期通俗文艺和精英表演文艺之间的互动。第三章,探讨解放战争时期民间文艺文献与社会应用,在这一章内,除对该时期民间文艺文献状况进行描述外,主要讨论该时期延安民间文艺思想和经验的持续影响,民间文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通俗文艺和精英舞台文艺对于民间文艺的吸收与提升。第四章,探讨新中国初期我国民间文艺文献与社会应用,主要讨论该时期民间文艺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附录四种。附录一、本文使用老一辈文艺家当事人田野访谈信息一览表。附录二、抗战至新中国时期民间文艺建设当事人田野访谈报告集。附录三、抗战时期至新中国初期民间文艺文献民俗志数据库截屏。附录四、本文的搜集田野访谈照片选刊。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抗战时期民间文艺文献值得深入研究,在这期间奠定的党性文艺思想、延安文艺新传统等为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文化建设打下基础。民间文艺的体裁特点与民间文艺进入战争宣传、社会教育、国家文化建设等社会应用领域的方式存在紧密联系。民间文艺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运动对民间文艺的选择,这两者都决定了民间文艺最终成为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