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次实践类学习探究——以调查柳州天井民俗为案例, 姓名:张国其, 导师:朱霞副教授

摘要:

  天井作为柳州传统民居建筑和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功能很丰富,民俗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而近年来柳州民居建筑方式已有巨大变化,天井这种建筑部构与其民俗内涵似乎逐渐不为柳州的年轻一代所知。如能以天井民俗文化为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适度的民俗学教学实践,则对柳州天井民俗的传承与对当地学生语文素养及文化底蕴的培养都是颇具价值和效果的。本研究通过柳州天井这一媒介与载体,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几位感兴趣的同学组成调查小组,以师生合作的田野调查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将柳州天井民俗引入语文教学。本文主要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概述本研究对引导高中生认识、了解天井民俗文化内涵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已有研究成果综述,如对语文实践类学习、田野作业(测量、访谈等)、天井及天井民俗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等方面的成果。第三部分是高中学生对柳州天井民俗的田野调查。此部分首先阐述学生对天井民俗知识的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等的了解与学习;其次是教师先对调查民居的相关部门及居民的前期沟通和调查,了解天井民居的居民及附近民众概况,初步探知本地天井的形制、影响因素概况,并和联系人了解当地居民对天井的功能和精神民俗内涵的认识情况。再次,在初步了解当地情况后,师生合作,制作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设计调查计划。然后进行实地测量与人物访谈,对两处地点三个天井进行的相关测量,并对当地两位居民做了详细的访谈。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测量与访谈,学生对天井的形制特征、实用功能、影响因素及精神民俗内涵等方面的认识等进行记录、分析和整理。第四部分是关于柳州天井民俗的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合作完成教学设计,通过成员展示、课堂问答、教师引导与总结等环节,展开柳州天井民俗的课堂教学,并作好课堂实录、观察与效果分析。第五部分是关于教学案例的设计实施的成效反思和建议。包含对学生的前期学习、田野作业、课堂分享系列环节中的收获,教师在其中的策略及成效,教学设计与课堂授课的效果及建议,及将民俗学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对天井(尤其是其精神民俗)相关内涵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类型的民俗学实践做一些建议,具体阐述课题选择、资料收集和学习、实地测量与人物访谈等方面的心态方法,以及课堂展示与交流等方面的建议。第七部分是后记,简述完成此研究之后的感言。通过这次教学案例,调查小组成员和本班同学们对天井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有了颇多理解和领悟,学生对柳州天井及天井民俗进行调查、分析、体悟和分享,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