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与教学策略, 姓名:刘丽萍, 导师:萧 放教授

摘要: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除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时间生活中外,社日、上巳、花朝、浴佛、寒衣等绝大部分已经零落殆尽。这些匿迹的传统岁时节日,虽然已经退出现代人的民俗生活,却在文学作品中拥有永恒的生命。中学语文教材中就不乏其例,这为我们提供了在语文教学中言说岁时节日及其文化的可能。事实上,岁时节日及其民俗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课文发挥着工具性的作用。岁时节日和传统节俗的消亡,客观上造成了选文理解和解读上的障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岁时节日文化是课文的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本文尝试寻找语文教学和岁时节日文化传承的适度具体的合作方式。研究分前后两个研究阶段。阶段一以教材研究为主,系统梳理了人教社初中和高中学段共十四本语文教材,共整理出涉及岁时节日或其衍生的岁时文化的选文22篇、及关于岁时节日进行的补充性阐释文字200余字,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材料积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岁时节日在教材呈现上的不同形态和特点。并根据岁时节日呈现上零散性、隐藏性和附着性的特点,确立了利用岁时节日文化进入语文教学的方向和基本原则。阶段二以教学研究为主,尝试从体裁表现的维度出发,将岁时节日及其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分别梳理出三种主要存在形态:作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时间和情感意象的岁时节日;作为古代散文中的文化现象的岁时节日;作为小说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岁时节日。借此厘清不同文体中岁时节日及其文化对于解读教材文本的作用上的差别。最终确立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存在形态的岁时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发针对岁时民俗文化的多种专题课程和活动,以丰富其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