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晏子春秋》的民俗学研究——以君臣对话故事类型为重点, 姓名:司悦, 导师:董晓萍教授

摘要:

  本文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典籍《晏子春秋》中的民俗叙事,使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重点使用故事类型法,为《晏子春秋》编制故事类型215个,重点分析其中的君臣对话型故事,由此延伸到民俗学视角,对这本历史典籍中故事体裁的功能和叙事特点进行分析,揭示晏子与齐国君主进行的君臣对话故事是晏子阐释儒家礼制思想的重要手段,起到劝谏齐国君主学习礼制、齐国君主遵守礼制和齐国君主以礼制示范进行朝廷管理的作用。本文将《晏子春秋》与先秦时期另一部著名历史典籍《左传》进行适当的综合阅读,指出两部典籍在使用君臣对话故事类型方面,具有相似处,反映了当时历史典籍在形成和传播时期的互动互补现象。本文通过晏子在君臣对话中对礼制思想的解释和行为操演记录,分析晏子本人的儒家思想内涵,包括明君思想、治国理想和民本思想等。本文指出,《晏子春秋》所展现的晏子以下臣面劝谏上君的身份层级差别,以饱学之士对骄纵弄权的君主的成功劝说和忠诚扶持,反映了先秦这类著作对辩论术的崇尚,对晏子等重臣的能言善辩的口才的赞美,而这正是早期故事被用来进行上层阶级对话的民俗叙事特征,这种民俗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统治者的思想,乃至改变了上层管理的决策方向。以往《晏子春秋》的研究多集中在古典文学和历史学方面,一向关注中下层文化研究的民俗学很少涉及,本项研究提供了一个为数不多的先例。本文加强对我国历史典籍中的故事遗产的民俗学研究,扩展民俗学中的文献民俗志研究,加强民俗叙事中的对话理论研究,对于发掘中国历史典籍中的故事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在当前国家社会文化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明显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视角和新个案。

  本文由纸介论文和数据库两部分组成,本文是其中的纸介论文部分。

  本文的结构,分为三部分。首有《绪论》。正文五章:第一章,《晏子春秋》与先秦社会、思想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第二章,《晏子春秋》历史经典与故事叙事的互文研究;第三章,《晏子春秋》故事类型编制与文化内涵分析;第四章,《晏子春秋》中的君臣对话文本研究;第五章,《晏子春秋》研究的现代文化价值。末附《附录》五种,反映作者使用文献资料的依据与工作过程。

  本文的理论假设是,我国民俗形态的一个特点是富有历史文献与口头叙事两者,但两者的明显分野是在唐宋以后出现的,在先秦时期两者混合发展,这在《晏子春秋》、《庄子》《墨子》和《列子》等著作中都有充分体现,《晏子春秋》是其中相对集中与君臣对话方面的著作,因而适合开展本项研究。今后还可以根据其他先秦典籍的特点开展其他侧面的重点研究。全文共2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