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跨文化视域下《亚瑟王之死》的“类章回体”研究, 姓名:曹雪茹, 导师:李正荣教授

摘要:

  亚瑟王传奇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公元 6 世纪出现伊始,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而其作为叙事文学的叙事性典范,更形成了西方重要的叙事范式。十五世纪下半叶,英国的托马斯·马罗礼爵士将民间各种有关亚瑟王的故事收集整理,著成了名垂青史的《亚瑟王之死》一书。此书是亚瑟王传奇系列的集大成之作,详尽地集撰了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各种冒险故事,在凸显中世纪宫廷贵族生活和骑士精神的主题统帅下使用了几乎全部欧洲中世纪叙事类文学的表达方法。 

  在英语世界,对这样一部重要叙事作品的叙事研究,自然十分充分,然而研究形成的观念基本已经定型。到了近代,《亚瑟王之死》的文学价值甚至普遍被低估,其在结构与叙事方面遭到众多学者们的非议。西方很多学者认为《亚瑟王之死》结构松散、故事雷同无趣、文学价值不高。但是,假如将西方叙事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叙事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的熔铸,以一种跨文化的原则和方法对《亚瑟王之死》的叙事结构、叙事技巧等展开研究,或许可以对如今学界对《亚瑟王之死》研究的局限有所突破。这样的“跨文化”的“比较诗学”的熔铸,或许可以在中西方叙事学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其中的共同意趣,也或许可以为中西方叙事学的交流提供一些创新的开拓。 

  在结构是否有机的问题上,《亚瑟王之死》与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都曾遭到质疑。但是通过研究,就会发现这两部文学作品都以主要领导人物与社会组织为核心提挈全书,将看似各自独立的人物故事统一起来。这是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在次要人物的设置上,马罗礼与《水浒传》的作者都注重次要人物的“功能性”,擅长以人物行动来推动叙事进程。通过叙事技巧上比较研究后,还可以发现《亚瑟王之死》中有许多与中国古典小说常用技法相近或相通的技巧与特征,体现出作为早期长篇小说雏形的《亚瑟王之死》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叙事手法。 

  在深层结构上,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有很大的适用性,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发现《亚瑟王之死》呈现出典型的“契约”型结构。这与中世纪契约观念与中世纪的骑士准则密不可分。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指出,中国古典小说中也存在这种“契约”型结构。分析中西两种相似的契约结构背后的不同文化与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亚瑟王之死》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