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文本·叙事:跨文化视野下《神谱》研究, 姓名:张伟, 导师:李正荣教授

摘要:

赫西俄德Ἡσίοδος/Hesiod是古希腊皮奥夏(Βοιωτία/Boeotia)著名的农民诗人。今日学术的观点认为赫西俄德的在世期大约在公元前700年,且不早于公元前750年、不晚于公元前650年。在归于赫西俄德名下的作品中,《神谱》(Θεογονια/Theogony)和《工作与时日》(Ἔργα καὶ Ἡμέραι/Works and Days)系他本人所创,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赫西俄德作为史诗诗人的名字最早出现在《神谱》中, “Ἡσίοδον”Th. 22诗人在讲述神族创生的“神话”时,把“荷马史诗”(Ἰλιάς Ὀδύσσεια/Iliad and Odyssey)文本中“散在的诸神”“谱成”了一个壮观的“奥林波斯(Ὀλυμπιάς/Olympos)体系”。

《神谱》作为古希腊文学和文化的最古老的源头,其存在方式——史诗讲述、史诗记录、承载史诗文本的文物等等文献,自然是考古学、校勘学、语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对象。读者今日看到的《神谱》的文本,是被语文学家整理好的《神谱》。标准版《神谱》共1022行,讲述的内容从宇宙混沌开端,到谱系叙事和继承叙事交替叙述,最后奥林波斯神族建立秩序的“创世纪”。学界对赫西俄德诗歌“口头”性质的认定,触发了学者们对“赫西俄德问题”的争论。继承叙事的渊源、冲突、高潮和结果的叙事模式,以及《神谱》重要的叙事主题,表现了叙述者强烈的“自我意识”。《神谱》创作于西方古代“东方革命”(Orientalizing Revolution)的背景下,这一时期,古希腊的艺术、建筑和文学都受到了近东文化的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传播是直接还是间接,是通过一点传播还是多点传播,这些问题都使得《神谱》成为研究古代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经典文本。

本研究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介绍《神谱》研究的意义,正文探讨继承叙事、叙述者、叙事时间、叙事情景、非叙事性话语五个主题,结语探讨《神谱》的跨文化传承,同时,为了保证论述与论述对象的“直面”关系,本论文作者根据古希腊原文,并参考多个英语译本,对《神谱》进行了重译,此研究型译本是本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介绍《神谱》研究的意义

简述《神谱》选题的因由,概述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对《神谱》的研究成果。研究《神谱》的文本和叙事问题,必先搞清《神谱》文本的存在状态和文本作者。《神谱》的文物、文献、文本的研究入手,考察《神谱》早期木板/兽皮版本纸莎草纸(Papyri)版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Medieval and Renaissance)时期手抄本现代印刷本的跨文化传承,以及数字化革命后《神谱》文本的存在状态。如同聚讼“荷马问题”一样,考证“赫西俄德问题”,主要包括文本作者的身份、其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地点等问题

第二部分 正文探讨《神谱》的叙事主题

此部分共有五章,在文本的细读和分析中,将《神谱》中的序歌、谱系叙事和继承叙事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核心问题聚焦于《神谱》继承叙事产生的渊源、发展和结果,用叙事理论阐明《神谱》重要的叙事主题。

《神谱》最重要的叙事主题是继承叙事问题。拟用文献学、语文学和叙事学的方法,探讨《神谱》中继承叙事的渊源及其导致的代际冲突。该主题的讨论由三节构成:第一节介绍继承叙事的渊源,主要论述乌拉诺斯Οὔρανος/Uranus的诅咒(行207-210),这部分也是以下两个主要继承故事的缘起;第二节主要谈论继承叙事“提坦大战”Titanomachy,行617-731);第三节主要讨论另一个继承叙事“提丰大战”(Typhomachy820-868)。同时,对继承叙事之间的谱系叙事,以及宙斯获得霸权后的情节进行阐释。

《神谱》另一个叙事主题关乎《神谱》的叙述者。拟用叙事学和文献学的方法,探讨《神谱》的叙述者类型。该主题的讨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神谱》的“自传体”叙事论辩。传统观点认为《神谱》中的“自传体”叙事是作者本人的叙述,然而,从19世纪早期开始,另一种观点开始出现,赫西俄德中的“我”并非作者,而是代表了诗人为了戏剧目的而创作的一种文学角色,本节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梳理;第二节是《神谱》中的暗含作者,讨论作者、叙述者和暗含作者的概念,结合文本,重点对《神谱》的暗含作者和叙述者的“自我意识”进行讨论;第三节是神人同叙,主要讨论《序歌》“遇见缪斯”(行22-34中作为叙述者的缪斯女神和凡人诗人。

第三个叙事主题关注《神谱》的叙事时间。拟采用语文学和叙事学的方法,分析《神谱》中倒叙(analepses)和前叙(prolepses)两种叙事方法。该主题的讨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 《神谱》中的倒叙(analepses)现象,分析“序歌”(行1-22)和“塔耳塔洛斯”(Τάρταρος/Tartarus720-819)中神界的“无时性”和凡界的“有时性”,诗人通过时序的切换,影响听众对叙事内容的接受;第二节 《神谱》中的前叙(prolepses)现象,通过在“赫卡忒颂诗”(行411-452)、“提丰大战”(行869-880)中使用前叙,诗人试图将神圣事件与对人类的影响联系起来,以强调神界的“无时性”和凡界的“有时性”的差异,以及他作为诗人在弥合这一差异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四个叙事主题关注《神谱》的叙事情景。拟用跨文化学、叙事学和语文学的方法,分析文本中包含的角色性文本、修饰性话语和嵌入聚焦及它们的功能。该主题的讨论由三节构成:第一节《神谱》中的角色文本及其功能,主要分析“遇见缪斯”(行22-34)、“普罗米修斯和宙斯的对话”(行535-569)、“盖娅和克洛诺斯对话”(行164-172)和“宙斯和百手巨人对话”(行644-663),解读这些对话在文本中的功能;第二节修饰性话语及其功能,主要分析“序歌”(行24-29)、“天地分离”(行163-173)和“普罗米修斯神话”(行542-550),解读其中的修饰性话语及其功能;第三节嵌入聚焦及其功能,通过对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Ἰλιας/Iliad,行2.151-1527.216-218307-30924.4-8)中部分章节和《神谱》中“乌拉诺斯的诅咒”(行207-210),解读荷马和赫西俄德在嵌入聚焦使用上的差异及其功能

第五个叙事主题关注《神谱》的非叙事性话语。拟用叙事学、词源学和语文学的方法,梳理和分析《神谱》中的非叙事性话语。重点介绍和使用斯科特·理查德森Scott D. Richardson的非叙事性话语模式。该主题的讨论由三节构成:第一节理查德森非叙事性话语模式,介绍理查德森的非叙事性话语模式,即将文本中的非叙事性材料分为解释、解读和判断三个类型;第二节《神谱》中的非叙事性话语,根据理查德森模式对非叙事性话语进行分类和阐释;第三节“国王与歌手”中的非叙事性话语,使用理查德森的非叙事性话语模式,重点分析“国王与歌手”(行80-103)中叙述者对其叙述内容的解释、解读和判读。

第三部分 结语探讨《神谱》跨文化论

近几十年的《神谱》研究,两河流域的文化和文学对《神谱》的影响研究是一个新的拓展,值得关注。在对《神谱》文本的存在状态和文本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审视《神谱》(Theognony)、斐罗的《腓尼基历史》(Phoenician History)、《库玛尔比组诗》(Kumarbi Cycle)和《埃努玛·埃立什》(Enuma Elish)中的“继承神话”,主要探讨近东“继承神话”与《神谱》在内容上的契合度和它们之间的跨文化传承,建构近东神话与《神谱》中的“继承神话”之间多样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关键词:《神谱》,赫西俄德,文本,叙事,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