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日常生活中的健身消费实践研究——健身消费转型与民俗生活变迁, 姓名:杜 倩, 导师:史玲玲讲师

摘要:

本文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从健身消费的生产和消费双重视角入手,在健身消费的多重主体关系之间展开描述,探究不同类型的健身消费其各自的特点与发展演变逻辑,展现不同健身消费类型之间的联系,描述健身消费的当下概况,总结当前健身消费的特点与发展趋向。

本文在第一章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与消费转型进行了梳理。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农业文明,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逐渐向消费社会转型。在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消费被控制到最低限度。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和分配制度,消费对生产产生消极作用。改革开放后,大众消费经历三个浪潮,消费空间不断拓展,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也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也面临着更为丰富的健身消费的选择。第二、三、四章分别从集体消费、市场消费、社会消费三个健身消费供给者的层面探讨不同消费形式下大众的健身情况。单位制的解体使得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集体消费发生了健身消费变迁趋势中的第一次转型,即通过城市各管理层级治理和公共空间的建设来实现集体消费和政府公共责任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市场消费的兴起使得健身成为一种具有明码标价性质的商品和服务而非单位或公共性质的集体福利,这是继集体消费从单位福利到社会福利的转变后社会消费观念的又一次转型。而以网络健身为代表的社会消费的崛起使得健身活动向民间体育与民俗生活的本质特征回归,完成了健身消费的第三次转型,实现了民俗生活的重新建构。在健身消费三次转型的背景下,本文第五章从个体出发,探讨在健身消费变迁中个体的健身观念和消费形式所发生的变化。从建国初期到当下,国家、市场、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单位制时代向个体化时代的过渡中,我国的健身消费发生了三次重要转型,个体也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从劳动者转向消费者,从社会建构转向自我建构,个体的健身观念与健身实践正是在这三次转型之中建构起来的,而个体的选择也在影响着健身消费的形态。

健身原本就是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现代的健身活动在经历了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迁后,逐渐脱离了“强国必先强种”的历史使命,淡化了身体的政治意涵,向民俗生活回归。而消费文化的兴起和多种消费形式的出现也使得作为民俗生活的健身消费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健身消费、日常生活、民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