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 姓名:巴莫曲布嫫, 导师: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

摘要:
  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
  论文通过一位传统史诗演述人曲莫伊诺的习毕学艺和表演实践,研究诺彝区腹地美姑县的史诗传承及其深隐的话语世界。通过分析地方知识与民间话语中的史诗本体观念及其传统法则的深刻表达,“克智”口头论辩传统与史诗演述的内在机制、运作方式及特定的口头艺术过程,以及山地社会的仪式化叙事语境与史诗田野研究中的演述场域,论文逐一讨论了史诗田野、史诗传承人、史诗传统法则、史诗演述的生命情态等互为关联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观察与捕捉口头叙事之本质性表现的研究视界。这些有关史诗传统本质性规律的学理性思考与相关术语的提炼,正是论文作为田野个案研究的意义所在。
  论文由绪言、引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构成;绪言交待问题的提出、田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个案研究的技术路线,报告田野过程与田野取证的操作方式和资料来源。引论在对涉及本课题的国内外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反思的过程中,结合田野研究中的史诗演述传统的实际存在,对史诗汉译本《勒俄特依》的文本转换及其工作流程提出质疑,从而概括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问题及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并在相关学术批评尺度的讨论中检讨“彝族史诗传统格式化”的种种弊端。第一章为田野的发现,以多年的田野定点观察与追踪调查为线索,回溯作者从文本走向传统的田野经历,说明史诗田野研究个案的基本思路及其形成过程。第二章为史诗演述人的发现。基于诺苏彝族史诗的传承轨范,史诗传承人这一特定群体从概念上被界定为“史诗演述人”。第三章讨论史诗“勒俄”的文本形态与传统法则,从历时性的书写传承到现时性的口头表演,逐步深入到史诗传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之中,以期解读民间的史诗话语与史诗观念。第四章讨论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首先从口头论辩过程中互为关联的两个阶段(路下方和路上方)入手,揭示了即兴辞辩与史诗演述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五章为仪式与史诗:叙事语境和演述场域。本章以史诗演述的仪式化叙事语境为立论出发点,提炼出“演述场域”这一重要的田野研究视界,论证了田野观察中不可或缺的“五个在场”要素。
论文的核心观点是:演述场域的拟构,具有确立田野研究新范式的意义,它涉及研究传统文化的基本学术取态和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涉及从田野到文本的学术转换和学术表述等环节。“演述场域”的理论性总结,不仅是方法论问题,而且也是知识论问题,期望它能有助于廓清学界在田野─文本之间产生的一些模糊认识。
  关键词:诺苏彝族、史诗、“勒俄”、史诗传统法则、口头论辩、史诗演述、演述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