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建国初十年民俗文献史(1949--1959)--以北京地区为试点, 姓名:黎 敏, 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

摘要:
  黎 敏《建国初十年民俗文献史》,博士学位论文(原题目《建国初十年民俗文献史(1949-1959) ——以北京地区为试点》),2007年答辩。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资助,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
  论文以建国初十年(1949-1959)的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相关的口述史访谈资料和搜集文献等,主要探讨这一时期在社会主义的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建设总方针下,我国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在高校、政府职能部门与文化部门指导下的机构、群众文化工作等相关领域的建设形态、内容与特征,以及由此可观察的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的建设过程与分布。论文试以北京地区为试点,采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理论方法,将多种文献打通使用,对本时期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被使用和被理解的实际做出描述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加以理论阐释,指出本时期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建设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全文共分六部分。首有绪论,正文分四章。第一章,社会主义建设政策与建国初十年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的形成,探讨本时期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建立的背景、条件、政策。第二章,高教系统中的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探讨高校民间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文献形态与内容、以钟敬文的高校民间文艺学教育活动为主,分析高教领域的学科与理论建设。第三章,政府文化机构所使用的相关民俗文献,探讨政府文化机构中的民间文艺机构与科研机构中展开的民俗文献建设工作。第四章,民族形式运用及其民俗文献,探讨在以民族形式进行的群众文化工作、大型庆典、标志性新建筑活动中,由民俗表达形式的运用而形成的民俗文献,分析它们如何构成当时民俗学建设的不可忽视的部分。末附结论和附录。
  论文的核心工作是描述、分析和探讨建国初十年民俗(以民间文艺学文献为主)文献的构建过程、由这些文献所反映的民俗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问题与特点,为此后的工作奠定学术基础。
  关键词:建国初十年,民俗文献史,民间文艺学,文献民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