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 姓名:高丙中, 导师:张紫晨教授

摘要: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博士学位论文(原题目《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1991年答辩。博士生导师:张紫晨教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现在,中外的民俗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可是,很少有人专门探讨民俗学的基本理论,这既不是因为基本理论不重要,也不是因为基本理论已臻完善。事实上,民俗学遇士了一系列难题,它们构成了对于民俗学基本理论的严峻挑战。最引人注目的是理论主张与个例研究各执一端且各行其事的问题。一些关心民俗学理论的著名学者反复强调民俗学的当代性和现实取向,而大多数关于民俗的个例研究选择传统性、历史性的范围做文章。结果是理论主张缺少运用的实例,难免显得空泛,而这类占主导地位的个例研究缺少为自己进行论证、辫护的理论,自己在学术上的价值和地位就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最关键的还是民俗学理论体系的问题。首先是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问题。“民”与“俗”的定义众说纷纭,都有一定的根据,同时又都有难以服人的漏洞,所以至今尚缺乏充分的认证和有力的阐释。其次,我们面对着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被置疑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国为民俗学尚不具备基本的概念体系和理论系统,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俗学没有把自己的对象把握成独立而完整的。民俗学涉及行为层面的风俗、信仰层面的俗信迷信、语言层面的文学作品……,这些不同性质的对象在什么意义上说是统一的整体呢?民俗学不在理论上把对象把握成一个整体,就不可能被认为具有完整的研究对象,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其实,理论主张与个例研究不能协调的问题还是应该归因于上述民俗学理论体系的问题。理论主张强调把存在于当代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而个例研究大多把历史的东西作为对象。这里最后还是归结为民俗学的对象问题、学术取向的问题。因此,论文将以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为中心展开讨论。
  关键词:民俗学、学科理论、学术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