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节日仪礼与农事信仰, 姓名:张铭远(张明远), 导师:张紫晨教授

摘要:
  张明远《节日仪礼与农事信仰》,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答辩。博士生导师:张紫晨教授。
  论文力求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仪礼所蕴含的农事信仰观念作一探讨。节日仪礼与农事信仰的研究是世界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课题,一些世界著名学者都曾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从而产生了一些经典性的成果。但是,这个课题的研究并没有完结,而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站在中国民俗学的立场上来看,这个课题的研究应在两个方向上继续深入:其一,国际学界的一些旧有的流行观点尤其是三、四十年代对中国民俗学影响较大的一些西方学术流派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科学化。这些观点大都片面强调节日仪礼与农事信仰中的心理的、自然因素,而忽视了其中的社会性因素。其二,在关系世界各民族传统的农事信仰研究中,中国部分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这与中国节日仪礼和农事信仰的习俗本身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是极不相称的。论文就是以这两点为出发点,把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仪礼和农事信仰作为考察对象,一方面为中国民俗学在农事信仰方面的研究作一点贡献,另一方面也力图以这样的研究为国际学界的农事信仰研究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更加科学化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内容。民间的农事信仰是以农事年的季节转换为轨迹,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结构形态,以农事季节开始和完结之际表现最为充分。
  论文的第一部分考察了农事季节开始的春季节日仪礼。春季节日仪礼的农事信仰主要以生殖为内容,因而春季的节日仪礼以生殖力象征的青年男女间为主角,以青年男女间的恋爱、结合和生殖的象征行为主要活动。这种活动又必须到郊野中去举行,在这种活动中,人与自然的生殖力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融合为整合的生命力,成为实现农民生活的两大理想(物质生活资料的增殖和自身的繁衍)的精神寄托。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构成生殖信仰观念的社会来源。节日仪礼中的青年男女的交往并非是单纯的个人交往,而是必须采取集团外婚的集会方式。从这个现象出发,论文通过开亲神话与节日仪礼民俗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生殖信仰的社会来源。神圣的生殖力并非来源于青年男女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而是来源于过去时代人们曾经视为神圣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就是氏族外婚制。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农事季节终了的岁末节日仪礼。与春季节日仪礼相比,岁末节日仪礼体现了农事信仰的另一特点。因为春季是自然与农事的生命繁殖期,所以春季节日仪礼主要表达民众促进新的生命的增殖繁盛的希望,故而节日仪礼活动是开放的,采取不同宗族、不同村寨之间的交际形式,主要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与婚姻的交往为内容。而农事结束后的秋冬季是自然与农事的生命死亡期,因此,秋冬节日仪礼主要表达民众保存生命的种子以待来春的希望,故而节日是保守的、封闭的,采取家庭内部的活动方式,主要以祭祀祖先、祈求祖灵的庇护为中心内容。结语部分简要概括了农事信仰的形成原理和功能结构。节日仪礼所蕴涵的农事信仰体现了两方面的原理,一是自然的原理,一是社会的原理。自然的原理来自民众对不可支配的季节运动和转换规律的感受,社会的原理来自民众对早期社会制度的崇拜。这两个原理在民众的观念中合为一体,便形成了农事信仰的功能结构。节日仪礼中所体现的社会组织的活动呈现出从岁首节日的婚姻仪礼到岁末节日的家族仪礼的转换模式。自然生态环境也呈现出从岁首的生命繁衍到岁末的生命回归的转换模式。同样,人们的农事活动也呈现从岁首的田野劳作到岁末的家族蛰居的转换模式。于是,在人们的信仰观念中,自然生态的运动、人的农事活动、以及社会组织的活动便合为一体,形成了共同的运动:婚姻、开放、繁衍->家族、封闭、回归->婚姻、开放、繁衍……分属不同分类范畴的事物,由人们的信仰心理作纽带,最终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
  关键词:农事、节日仪礼、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