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北京旧城观音女庙研究, 姓名:舒 燕, 导师:董晓萍教授

摘要:
  舒 燕《北京旧城观音女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答辩。博士生导师:董晓萍教授。
  论文以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为考察对象,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时段,从民俗学与宗教学综合研究的视角切入,使用历史文献、金石碑刻、寺庙档案和个案访谈等多种资料,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与北京城市社会结构的关系、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与北京女性人生史的关系,以及北京旧城观音女庙的女市民信仰群体类型、地方仪式、传承特征与日常生活等问题。作者尝试通过这种研究,拓展宗教民俗学的研究课题,丰富北京城市民俗史和城市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也为北京作为历史城市的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学术参考作用。
  论文共分为六部分,首有绪论、正文三章,末附余论和附录。在绪论中,作者主要从民俗学和宗教学的交叉研究入手,对以往观音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考察,提出本文的研究范畴和基本问题。第一章,讨论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与观音信仰的关系,主要以民国时期北京地方政府档案、宗教史文献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等资料为依据,分析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中的观音经卷、观音图像和北京地区观音传说的地方化特征,探讨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与观音信仰的关系。第二章,北京旧城观音女庙历史文献与碑刻记录,通过对北京历史文献和寺庙碑刻的梳理,重点考察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北京观音信仰与碧霞元君信仰的关系。第三章,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个案研究,使用北京观音女庙的僧尼口述史资料和作者个人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北京旧城观音女庙部分女尼的出家过程与象征意义;北京旧城观音女庙的寺庙空间特征与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关系;以及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信仰群体的不同类型、传承方式及日常生活等问题。最后,简要阐述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
  论文的核心观点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旧城观音女庙的变化形态与北京城市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不仅是女性的信仰空间,同时也是她们的社会生存转换空间。开展民俗学与宗教学的综合研究,以北京旧城观音女庙为考察对象,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访谈等多种资料,可以发现并弥补以往学界在北京宗教民俗研究及宗教史研究等方面存在的盲点,也对了解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女性的家族史、生活史和信仰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观音女庙北京旧城 城市空间 女市民信仰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