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时间之争--对苏北依村基督教群, 姓名:马光亭, 导师:刘铁梁教授

摘要:
  马光亭《时间之争——对苏北依村基督教群》,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答辩。博士生导师:刘铁梁教授。
  论文通过对苏北依村基督教文化群体的个案研究,认为基督教与中国乡村本土信仰牴牾的根源在于二者背后时间观的冲突与碰撞。康德将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认知不可分割的两种先验形式,同时认为时间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在构成知识方面比空间具有更加深刻的本源作用。时间作为人类认知与存在的出发点,深刻和本源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走向。不同的时间观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样态。论文的立论基础依托于对乡村老百姓宗教经验的理解,并且认为一种时间文化唯有与老百姓经验世界的实践相互对应,并构成他们实际行动的选择和策略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因此,在对中国乡村基督教群体的研究中,作者把源于普通乡民生活经验的“时间”确立为论文的主线,分成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一、基督教从近现代进入中国乡村之后,首先通过定期召集教友聚会、礼拜,建立了一套规范社会生活的社会时间体系。在这种固定而惯例性的时间中,填充着基督教信仰的内容。同时,这种惯例性的社会时间逐渐构成村民日常生活重要的时间指向,并且培养了人们对这一时间的倾向。融于全球化时钟的聚会时间与规范乡土社会生活的地方性时间(集期)在优先分配上的相互矛盾,还只是矛盾最浅层的表现。聚会作为时空中的人群聚合,是文化化了的时间和空间。人们接受了一种时间,其实也就是接受了其中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两种时间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逐层展开。二、解析两种时间观的构成作用与价值取向。文章认为中国的时间体系是由渗透着阴阳五行观念的,循环而可预见的“术数化”时日构成。循环是对过去时间的复现,中国特色的循环时间与农耕生活、血缘家庭的特殊扭合,又构成了时间价值的过去取向。这种过去的价值取向同基督教时间价值的未来取向正好相反。基督教若想对中国文化进行格式化,以上帝为核心重组社会关系,改变聚合状态,就必须置换掉中国原有社会关系的核心,即切断向后看的时间价值溯源。两种时间文化不可避免地交锋在乡村最平常的生活中。 三、在中国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基督教与本土时间文化的牴牾具体表现在它与历忌之学、民族国家、民间信仰、敬宗祭祖四个层面的磨合互动中。这四个层面的冲突步步加深,直至达到最后根底性的源头矛盾。 基督教进来了,中国积淀数千年的时间文化作为乡民认知的“前理解”,以其厚重的影响力令基督教文化在生活各个层面不断变形。只要乡土社会依然生活在传统时间体系下,这种时间仍轨制着所有社区成员的主体社会生活,那么其本身也就注定了作为乡土社会一员的信徒与原有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基督教的聚合形式也只能是家族关系的一种亚存在的延伸。这也是基督教徒在信仰中出现大量“灰色地带”的根本原因。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从明末清初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止过。在21世纪初的今天,随着全球化的蔓延,这个问题不但不会消弥,反而会不断深化。通过对苏北特定乡村文化场域的民俗学考察,本文试图展现中国乡村基督徒在时间文化冲突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找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同时,希望可以通过民俗学的实证研究,使时间研究不再囿于哲学、神学领域的抽象思辩,还原回鲜活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时间、基督教群体、过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