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手工业民俗志, 姓名:周锦章, 导师:李 强教授、董晓萍教授

摘要:

  周锦章《数字行业民俗志》,博士学位论文(原题目《手工业民俗志》),2008年答辩。博士生导师:李 强教授。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及其数字化管理系统”资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论文重点考察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城市手工业民俗志。主要以北京城市手工业民俗为个案,从现代民俗学和社会学相交叉的角度,在北京传统封建政体和新国家民族政府生死交替之际,在北京传统帝都城市向现代进程转型的重大历史时刻,以19世纪末至1949年为时间段,以北京传统城市和现代进程中的城市生活都有日常需求的城市手工业人群为对象,从手工业行业组织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关系切入,同时也在这一侧面上深入搜集资料和开展研究,探索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重构中,手工行业民俗的位置和作用,包括这种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城市基层民间组织对北京城市重构的民俗合理性,手工业初级技术人口对北京城市重构初期现代风气的大众适应性、工匠行会组织民俗转为同业公会或部门工会在城市劳资经济初建时期的再价值化能量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意义等。由于民俗学和社会学的学术分野,这些问题两个学科从前都很少讨论,但其历史文献和口传资料都相当丰富。本文辅以采用计算机应用科学的数据库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这方面大量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包括北京明清方志杂纂中的行业文献、1949年前后至1956年北京手工业工商改造期间的行业档案和田野资料,及其数字数据。在前期参与项目组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北京玉器业、剪刀业和铜器业三个从北京传统到现代时期都在经营的行业为分析样本,开展深入调研,同时也借助数据库的优势,与同时期其他手工行业的数据做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本文重点提出重视城市行业民俗的良性发展对降低城市社会发展人文成本的观点,旨在促进现代民俗学的城市社会研究,也补充现代社会学的民俗文化研究。
  全文共分五部分,首设绪论,正文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手工业民俗志的基本内容,讨论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手工业的分布、分类和民俗传承;第二章是个案研究,将文献资料与田野访谈资料互相对照,分析手工业的产销习俗与地方民俗共同体的互动关系,为手工业民俗志提供具体的个案支撑;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以市民基层社会为切入点,阐释手工业民俗在北京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价值,从而揭示手工业民俗志的核心问题。末附结论,及附录和插图目录。
  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手工业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地方组织系统和传统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吸收地方民俗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独特的结构性运行机制,既维持社会生活稳定,同时发挥缓冲社会压力和节约变迁成本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北京、手工行业民俗、城市民俗、市民基层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