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村寨生活与族群社会--贵州荔波水利大寨的生活文化考察, 姓名:王学文, 导师:刘铁梁教授

摘要:
  王学文《规束与共享:一个水族村寨的生活文化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原题目《村寨生活与族群社会——贵州荔波水利大寨的生活文化考察》),2008年答辩。博士生导师:刘铁梁教授。民族出版社,2010年出版。
  已往的族群研究,大多关注区域性的、宏观的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问题。在考察族群时,忽略了族群赖以存在和繁衍的村寨,更没有发现村寨生活在族群研究中所具有的解释意义。而我们今日所处的多族群共生的社会,固然有其超越村寨的一面,需要一种宏大的视角,但也要看到无论是族群本身还是多族群的共生,它们的生成、维系与发展变迁也全都涵化、呈现在村寨生活文化之中,需要一种相对微观、具体、整体性的考察。本论文便采取了后者的研究策略,调查了贵州省荔波县的一个水族村寨——水利大寨的生活文化。在提供一个民族村寨的较为详实的民俗志案例的同时,也力图勾勒出村寨生活所遵从和实践着的人际网络和生活秩序体系,揭示出村寨生活之于族群社会的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考察了水族的族群认知。水族族群认知在水族研究者、地方政府及水族普通民众三个层面上的共谋与歧异,说明同一族群的不同层次的人、同一族群不同地域的人所拥有的族群认知也是不同的。作为族群社会存在基础之一的族群认知始终处于动态的建构和解释之中。同时,一个稳定的族群社会,不但建基于多样的、动态的族群认知层面之上,而且与构成族群社会的一个个村寨的生产、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对水利大寨的生活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第三章、四章、五章分别围绕着家族、鬼神、姻亲三个关键词展开。这三个关键词是通过调查和文献阅读所确定的认识水族文化的三个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理解和揭示水利大寨村落社会的三把钥匙。第三章的关键词是家族,描述和探讨了家族、始祖和家支三个方面的社会记忆和生活中的祭祖与协作。第四章的关键词是鬼神,描述了鬼神的体系和人与鬼神沟通的媒介,探讨了个体、家庭和村寨生活失衡的调节机制。第五章的关键词是姻亲。从分批过卯这一差序的节日时间安排的角度,考察了姻亲关系的产生和强化。第六章,分析了水族社会礼物交换这一总体性的社会事实,考察了在礼物交换体系下一个水族村落社会的运转情况。水利大寨已经进入到以人员流动和大众媒介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因此,第七章描述了村寨生活文化正在经历的变迁,指出族群社会的观念和行为正在发生着的微妙变化。
  总之,家族内外的关系,人与祖先、鬼神的关系,主家与外家的姻亲关系,共同编织出水利大寨人日常生活所遵循的立体的关系网络,构成了水族族群社会绵延、发展的基石,是水族族群社会中具有通则性的生活知识。这种通则性的生活知识,整合和维系了村寨生活,勾画出了族群生活的边界,产生和发展了族群社会的认同。论文表明,从村寨生活看族群社会和从族群社会看村寨生活,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人文世界和而不同特征的理解。
  关键词:村寨生活、族群社会、水族、生活秩序、礼物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