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地域崇拜与流动的认同--青海民和三川“纳顿”仪式的田野考察, 姓名:刘目斌, 导师:刘铁梁教授

摘要:
  刘目斌《地域崇拜与流动的认同——青海民和三川“纳顿”仪式的田野考察》,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答辩。博士生导师:刘铁梁教授。
  论文所关注的是当代中国西北乡土社会中,与乡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域崇拜现象及其信仰仪式的文化展演活动。在持续进行了五个月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论文以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的“纳顿”仪式为个案,在尽可能清楚地交待三川地区多元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将该地区近三十个村庙关于二郎神崇拜的仪式展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在对相关仪式进行了深度描述和阐释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族际社会中,族群内部及族群之间对于地域崇拜的流动性认同,从中揭示出族际社会中群体交往的基本模式与文化运作的内在机制。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之甘青交界的河湟流域。自古以来,许多民族在此迁徙流动,互动认同,最终形成了今天以土族为主体、藏、汉、回等多民族杂居相处的三川族际社会。在三川地域社会中,且不说,不同民族/族群之间文化上存在着差异性或多元性,就是在同一土族内部不同祖籍地来源的群体之间,也各自彰显着其祖籍地传统的文化表征。然而,在三川宗神二郎神的地域崇拜中,土、藏、汉不同民族之间及土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达成了仪式上有差异的一致性认同,即对于地域崇拜的流动性认同。我们将其分别称之为仪式认同的“外圈”和“内圈”。概言之,一方面,三川地域崇拜体现了多族群文化认同的一体性,另一方面,在对二郎神“装脏”权力的争夺上,也展示了地域崇拜之权威认同上的等级性特征。正是在不同群体持续互动的基础上,在对地方文化象征资本的争夺过程中,确立了各族群/群体在地域社会中的位置,构建了地域崇拜权威结构的等级秩序。不过,这种权威结构与文化认同的一致性是一体的,它同样体现了三川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因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族际社会中,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多层次的认同,即不同文化传统的族群之间,在面对同一民俗文化事象之时,所达成的文化上有差异的一致性,或者说在同一种文化秩序之下所形成的文化特质的“和而不同”。正是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秩序,达成了族际社会群体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交往模式。
  关键词:族际社会、地域崇拜、流动的认同、等级秩序、“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