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水浒文化符号的意义阐释, 姓名:郜冬萍, 导师:万建中教授

摘要:
  郜冬萍《水浒文化符号的意义阐释》,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答辩。博士生导师:万建中教授。
  论文以水浒文化符号作为研究对象,对梁山和宋江、武松故事具体符号的意义生产进行阐释,从下、上、中三个层次,借助结构主义、民俗学、文化学等方法阐释了它们的意义,透视了水浒文化符号形式的意义层面、符号理解的解释层面和符号运用的操作层面。回答了水浒文化符号多种意义如何生产的,展示了水浒符号是如何将背后各种不同话语主体的意义诉求结合起来。
  论文首置绪论,尾置余论,正文共三章:绪论说明了选题的原因,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梳理了有关水浒、符号、意义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基础,采用的方法。第一章首先论述梁山在民间叙述中具有一个当地人所共同拥有的能够跨越时空的思维模式,即在一个共同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内容(意义);其次论述宋江、武松故事符号背后义、勇的象征和意象意义,探讨其在民间广泛传播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心理。试图回答符号的某些词语意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第二章论述战争实践中的事件,借助神话的现代理解方式,探讨了梁山革命意义的生产;毛泽东对宋江、武松象征符号的重新理解及阐释,是利用故事中的民间文化元素的重新组合,让其表现出来的战争意义和作用增强并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产生新的功能,且这种功能的外在形式转化成了鼓舞当时革命热情、士气的精神动力。试图回答符号化的语义研究如何成为水浒文化生产的利器的。第三章论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水浒文化蕴含的经济价值显露出来,成为各地开展水浒文化交流活动、民俗旅游、遗产申报的载体。旅游让更多的人在梁山和水浒文化街上找到适应自己的交流方式和宣泄渠道,申遗使水浒故事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因此,借助旅游和申遗来分析水浒故地建构中文化的意义生产,某些水浒故事借助梁山和水浒文化街两个外部载体,不仅表演场所得到固化,而且更能为人所接受并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试图回答水浒文化的语用意义如何生产的。余论部分将继续思考为何选择“下、上、中”三个层次来分析水浒文化符号意义生产的问题?本部分首先总结了符号生产的层次性、可能性;其次借助符号阐释的视域融合对前面没有说尽或者没有说明白的话,给予一些必要的补充。
  关键词:水浒、文化符号、符号意义、民间叙述、政治话语、文化旅游、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