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冲突与谋合——北京桑峪村天主教群体的个案考察, 姓名:詹环蓉, 导师:刘铁梁教授

摘要:
天主教传入中国历史久远,在进入中国社会后,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嵌入到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在经历了与村落文化的冲突、磨合后,逐渐成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一部分。乡村天主教群体在村落的生活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群体认同感和角色定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郊区一个山村的个案研究,以教友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村落中天主教群体和非天主教群体的比较,探究乡村天主教群体的群体认同。 桑峪村是一个位于北京门头沟山区腹地、传教历史悠久的村落。由于天主教的传入,该村并存着信奉天主教的教友群体和被称为“大教”的非天主教群体,村落的聚落形态和信仰空间也呈现出明显的界限。在这样的生活空间中,乡村天主教群体如何建构本群体的认同,以及如何对待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礼俗”,是本文将要描述的重点。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桑峪村基本情况的介绍,重点论述了桑峪村的村落空间和村落内的两大群体。在第二章,笔者从历时性角度论述了天主教在桑峪村传播的过程。教友群体苦难和荣耀的集体记忆强化了群体的身份认同。同时乡村天主教传播的历程也是其渐渐融入乡土社会,成为乡村生活有机组成部分的渐进过程。在第三章,笔者从共时性角度对现在桑峪村天主教徒的生活节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本章,我们可以看到后峪教友的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与大教群体不同的生活节律,在对天主教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操演中,教友们构筑了对天主教群体强烈的认同感。在第四章,笔者通过对教友群体在乡村礼俗活动中的态度和实践活动的分析,指出在乡土社会中不同宗教群体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达成共谋,避免礼俗中的冲突,促成家族、村落及地域等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文章最后,还对“空村”现象对村落内宗教生活秩序的冲击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友群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会伴随着生活空间和社会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