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阶层与品味的不对称--转型时期名品消费趣位形成机制研究, 姓名:孟 蕾, 导师:李 强教授

摘要:
  孟 蕾《阶层与品味的不对称——转型时期名品消费趣位形成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答辩。博士生导师:李 强教授。
  论文通过对大城市各阶层名牌精品消费趣味的研究,试图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社会身份和原有的消费格局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经济地位分化是否带来了文化品味的不同?人们在名品服饰上的消费趣味以及社会的穿着风尚是如何形成的?阶层身份和品味水平是否一致?这是论文试图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
  论文引入西方社会文化品味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学在消费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不仅从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名品及其符号如何在中国的推广,重点讨论了名牌精品集团使用文化策略、民主化策略以及符号策略达成了其商品的大规模流行,进一步探讨了产销体系中真品(正价或折扣购买),替代品(原单正品或仿冒品),以及模仿流行品的生态,揭示了外国资本主导的时尚生产机制如何造就了名品符号全民化。同时也从消费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各阶层群体如何认知、互动、实践;消费者对于名品符号需求欲望不断被激发和复制,在多重购买途径中使用多样消费策略实现了对符号的占有。但由于符号真假难辨,造成了目前地位界限建构与消解并存的局面,并指出符号泡沫化遮盖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具有对目前社会结构紧张的缓冲作用。
  论文还着重分析了名牌精品作为地位商品的建构过程,以及品味和品位符号体系如何从打碎到重塑。外来的名牌精品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和合法性,是由于其所代表的“贵族文化”在中国起到了消失的“上层文化”的替代作用,迎合了地位追求者“趋优”、“趋上”的消费倾向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想像。与布迪厄社会阶层与品味的对称性理论相比较,论文发现了社会变迁中阶层与品味的不对称关系,提出了转型时期特殊的品位符号体系的新观点,总结出阶层与品味不对称的表现有符号失范、符号光环、符号伪装、符号的污名化等等。当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消费方式、品味塑造与阶层定型化进程结构性地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深入文化建构的研究对于我们把握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变迁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了分析地位竞争造成的品味差异,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名牌商品、符号消费来追求认同或者区分差异,在凡勃伦和齐美尔的社会仿效区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人们在地位建构中所表现出的强制型、晋升型和规避型的消费形式。揭示了名品时尚文化借助时尚工业机制成为消费文化的支配性力量,不断强化人们对名牌符号意义的消费,而面对真假名品的流行和大量泛滥,大多数消费者由于缺乏自主的品味,只停留在对具象符号的肤浅、无深度理解,表现为从众的特征。各个阶层还没有发育出自己的消费趣味,呈现出“财力有差别,品味无区隔”的局面。但也出现了某些群体内部的相似性以及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划分了三种不同的跨阶层品味群体:前卫自主型、庸俗炫耀型和从众型。本文指出消费趣味的形成是受到参照群体中重要他者的引导、时尚传媒名牌至上的单向传播、以及美育缺位等因素的重大影响,并且总结出“时尚启蒙与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大众传媒和小众流传两个层次上交互进行的。
  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份区隔的特征和阶层结构化的进程,填补了品味社会学研究的不足,实现了社会分层研究与消费文化视角的结合。总的来说,通过对时尚生产机制和消费趣味形成机制的详细探讨,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上增进了我们对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与品味之间关系的理解,并拓展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阶层与品味、名品消费、社会区隔、品位符号、时尚生产机制